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高考模拟题辅导 - 高考语文习题 - 正文
作文辅导: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作文题?
来源:台海网 2006-12-24 9:58:35 【字体:小 大】

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到现在,高考已经进行了30年。由于高考作文是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项,因此,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。各省区市开始自主命题后,给话题作文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。然而,这些题目总是受人诟病的多,得到肯定的少。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受学生、家长、老师青睐?

学生

可以找到发挥空间

   陈潇:2006年江苏的“人与路”我就不喜欢。作文是思想的痕迹,我们“心比天高”,所以每个人的作文都应该有自己的灵魂,作文题应该给我们留下不同的立意、角度和思绪飞扬的空间,就像王立根老师提倡的“发散性思维”。2006年江苏的作文题本来可以让我们产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路选择,人与道路的关系,路的寓意等,我们还可以把路诗意化了,写成散文、小说等。但题目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材料,无形中约束了我们的立意,我们不由自主地往鲁迅等人的观点上去想,为什么就觉得我们需要提示需要范本呢?让我们走自己的路吧。

题目要有“兴奋点”

    许哲欣:高考作文要让考生“兴奋”,考出水平,考出新意,才是正道。所谓有话说,就是兴奋点之一,像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,十个名人高中低档都有,渊博者言深,聪颖者言趣,很好。“北京的符号”,北京本来就是故都,自然有数不胜数的符号,自然考生就有东西写。

    没有兴奋点的原因主要是两点,一是无新意,上海的“我想握住你的手”,只有在爱情、友情之间去徘徊了,而是偏激搞怪,《生无所息,生有所息》本来就深奥,我们无从下手。所以,高考作文应该有兴奋点,让我们淋漓发挥,畅吐心声。

写自己喜欢的东西

    陈子豪:我喜欢那一个圆圈,2005年的福建高考题,与平时有很大不同,它可以让我尽情地写出自己的、与众不同的想法。

    可以说像什么?代表什么?具有什么?不管是抽象的具体的都可以任我随心掌控,又不容易偏题,大家都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,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空间。

    类似的题目,考生比较容易从中悟出点什么,就比较容易挖掘出自己的金子。我曾经自己出过一个这样的题目:煤的亮度。煤是黑的,怎么写亮度呢?这就留给写的人了,我们就可以从作用、外表、内涵等角度去写了。

家长

不让孩子傻眼就好

    吴女士:我的孩子现在上高二,后年高考。说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是好题目,在我看来,作文题让孩子一看不会傻眼的题目就是好题目。据说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和原则是让每一个考生都“有话可说”,能坚持这一点就很好。那种让孩子看了摸不着头脑的题目是非人道的。孩子千辛万苦十几载寒窗,如果就栽倒在一道作文题上,那样太残酷了。只要孩子“有话可说”,说好说坏,那就是孩子平时的积累了。

    平时,我主张让孩子多看一点课外书,但孩子的课业负担太重,课外的阅读很少,埋头苦读的结果让孩子远离社会,这让人很担心。贴近孩子学习、生活的作文题范围是不是就因此而变得很狭窄了?

让孩子有东西可写

    孙女士:高考肯定要考作文,学生将来的生活离不开作文(或应用文或论文),这是无庸置疑的。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既能够减轻课业负担,又能够掌握比较过硬的写作能力。这是个难题,相信相关命题部门和中学教学方面会做更深入的探讨研究,找到科学可行的对策。

    现在的孩子,基本上过着家庭——学校“两点一线”的生活,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学校、课堂、作业里。他们的作文素材来源相对有限,从书本(阅读)中来当然是一路,但这一路缺乏写文章最最需要的“真情实感”,近似于古代的科举“八股文”方式。这条路也可以走,但显然不是最应当走的路。

    从家庭、家长的角度看,如何帮助孩子扩大“生活面”、阅读面,夯实他们的“写作基础积累”恐怕是最应当做的事,因为这方面学校、教师也难以兼顾。也就是说,做为家长,我们不能把孩子往学校一丢了事,把所有的责任、义务都由学校、老师去承担。家庭应当承担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来。

    对于高考作文应当如何考,出什么样的题目、文体,我有一个感觉,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很好了:(1)让孩子有东西可写;(2)能够更明显地体现出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性;(3)真正能够考查出孩子十二年“寒窗”历练出来的能力与素质。

老师

寓复杂于简单
厦门松柏中学连子波老师

    好的作文题目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淀。2006年高考作文的第三个话题“留下一点空白”,个人以为题目的命制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。且不论这个题目的平庸、偏狭,我不知道命题者为什么不出成“留下空白”,而是留下“一点”空白。这是很有趣的。我不知道命题者的思想意识里是不是有点霸道。想要留下全部的空白,还是不留空白,还是留下很多空白,还是留下一点空白,学生应该有他们的自由,这两个字“一点”,如果留给学生来添,或许更能体现命题者给学生留了“一点”民主,是对学生的“一点”尊重。

    2006年高考的第二个题目源自第五册教材,这个题目不但“戈多来了”,而且是“已经”来了,又是“今天已经”来了,也就是说这个题目里蕴含着命题者对“戈多”已经有了确指,只是命题者又不告诉学生。

    加谬的《等待戈多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,要求学生深刻地理解是不切实际的,这点也姑且不论,这个题目是使学生的思想蒙蔽而不是去蔽,不利于学生新思考的生成。

    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,学生接受教育,一方面使原来贫瘠的心灵变得丰富,另一方面情感与思想也渐渐走向概念化,逐渐形成简单、划一的价值取向、思维方式。因此,写作就是捣碎陈旧、错误的思想和思维方法,去除概念化的情感与思想,从而生成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思考。写作,从品质上说其本质就是灵魂的去蔽与生成。

    好的题目具有一个基本特点:寓复杂于简单。题目本身要具有丰富的辐射性,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,具有场面感,使学生在考场中能触发对生活场景的联想,有效地疏解学生的紧张情绪,同时又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广阔想象,它本身不能是概念化的。

    我们希望从阅读中获得什么,正是我们需要在写作中去表现的。

    阅读是一种崭新的体验,在词语与词语、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去发现事物建构的新规则,领略纯粹的情感与新颖的思考,通过体察作者的思维特质,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,完善自我的内在心理世界。同样,一篇好的作文要让人确信有灵魂居于其间。

    学生在生活中自然是有其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的,但是这些体验与积累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,显现了一种文化的破碎和混乱,写作过程中要善于拣选材料,并依序加以组合,观察材料之间的关系,将之统一凝聚在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中。写作,从艺术构成上说就是零碎的体验与积累系统化的过程。

    在模拟试卷上看到一个题目——“遥望星空”话题,和上海的广受好评的试题“面对大海”话题来比较,个人以为还略胜一筹。

    “大海”的意象由于被广泛使用,其包涵的情感及思想意味较为确定,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势,出新不易,学生对“星空”所知较少,但也因此更容易获得想象和联想的丰富性,“面对”是较为冰冷的陈述,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直面的姿态,“遥望”则显现了观望者的丰富而复杂的感情,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表达,而且“遥望”是一个富于精神意味的姿势,暗示学生在写作中要能有深沉的人生思想,要能由感性的叙写递进升华到理性的思考。

    这样的题目看来简单,却蕴含着作者广博的生活视野和丰厚的文化思考,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,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、知识积累,引发学生的人生之思,在考场上从容地表现自己的真实的写作水平。

用文字张扬个性
厦门双十中学吴小蔓老师

    近三年的高考我就只中意2004年福建作文题: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,文体不限。(1)孔子、苏轼、曾国藩、鲁迅、霍金(2)曹操、宋江、薛宝钗、冬妮娅、桑提亚哥

    文学即是人学,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的实质,无非是借由语文老师使自己的灵魂世界有所扩充,亲近了自己“已知”或者“未知”的美好,让自己今后寂寥的人生有所慰藉,有来自另一度空间的“心灵诤友”。

    相比之下,此后的两年高考题显然有些差强人意,2005年福建地区高考作文题为:两幅图:一幅是标准的圆形,周长小,面积大,比较稳定。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,周长大,面积小,比较多变。根据这两幅图自拟题目的话题作文。2006年题为三选一:一为“留点空白”,二为“草船借箭,不足10万支”,三为“戈多来了”。

    如果说2004年题目体现了出题人对莘莘学子的人性关怀,那么后两年的题目明显有些违背语文学科天生的“人道主义”特质。

    相信当年的许多考生初见此题都会有些绝望,善为文者天生对“周长”“面积”这种数学词类很生疏,戈多的超现实更是让人方寸大乱。很多上名校的梦想在瞬间灰飞烟灭,换言之,这种“陌生化”的标题让学生的灵魂天空伸展不开,当你对一个命题感觉无力,根本无法“入乎其内”,你怎么可能“出乎其外”?于是其他的“展现个性”“突出创造性”等要求都变成了不可企及的“颠倒梦想”。

    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三年的考题都折射了命题人偏重思想性而非社会性的倾向,不管外界再怎么叫嚣要与社会结合,福建高考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,这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很合拍。高中的孩子基本上对世事一无所知,他们只知道纵情思考,时而万念俱灰,时而踌躇满志。人在高中没有一点疯狂的气质,悲伤时不懂用文字放肆呼喊,开心时不懂得寄托文字张扬个性,这样的青春有缺憾,如果多年后还不能醒悟自己有缺憾,那就是性格有残缺。

    高考作文命题的这个倾向对学生来说,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暗示。一年的高考考题至少影响了以后三年的千万个学子的“审美趋向”和“审美需求”。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里,满分作文永远“最美”,改卷老师的眼光永远“最准”。因此敬请命题老师下手时要“慎之又慎”,尽量让更多的考生不至于带着无尽的不甘与不舍“悲情地离场”。

□学堂记者 魏 文
邱华明 沈晓丽/文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